(本文仅供学习、参考,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。文中所述配伍、方剂,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、应用,切勿盲目尝试!)
本文理论依据:《医宗金鉴》、《中医儿科学》、《中医基础理论》
你好,我是中医人,文君然。
今天你这篇文字,我还是应读者的要求,给你聊聊小儿多动症的事儿。
在这里,我想用中医专业的视角提醒你,面对有多动症的孩子,我们要考虑一个问题,就是所谓“脾虚肝旺”。
什么叫脾虚肝旺啊?
我给你举个例子吧。
话说有这么一个小男孩, 才6岁。
这孩子从大概四五岁的时候开始,就和别的孩子不一样,特别好动。上课注意力差、不集中,课堂上乱走动,有各种小动作,没人跟他玩就自己转圈圈。另外, 脾气特别不好,容易冲动,一旦冲动起来,拦都拦不住。
最开始,孩子爹妈以为,这是男孩子好动的天然表现,不算什么异常。
但是后来,也就是就诊的半个月之前吧,这孩子忽然就得了一次感冒。感冒过后,不吃饭、挑食、食欲不振,小动作比以前明显多起来,注意力愈加下降,脾气愈加烦躁,甚至敢和老师顶嘴、推搡。至于说完成作业,那更是不可能的事儿。
后来,老师就和家长说,最好带孩子去看看。
孩子爹妈这才知道不对劲儿,带孩子到医院检查,确诊多动症。几经调治无效,家长决定让孩子接受中医治疗。
刻诊,见患者脉弦细、苔薄白,舌质淡红,大便偏稀,小便偏黄,晚上睡觉质量不高。
这时候,医家给开了一张方子。但见——
党参15克,炒白术15克,茯苓15克,炙甘草3克,朱砂3克(水飞),钩藤15克,藿香梗10克,白僵蚕15克,白蒺藜10克,远志6克,石菖蒲15克。
所有这些,水煎服,每日一剂,每日3次,一共开6剂。
结果如何?患者服用之后病情明显好转,多动、烦躁明显减轻,睡眠安好。
医案到这里,基本告一段落。后来,医家用小柴胡汤加减和柴芍六君子汤加减后续调养,我这里就不多说了。主要的,就是一诊时开的方子。治疗的基本思路,也都在一诊方里面体现出来了。
好,我现在讲讲背后的道理。
我前面讲了,小孩子这个多动症,注意力不集中,考虑四个字,就是脾虚肝旺。
什么意思呢?中医儿科有一句话,叫做孩子“肝常有余,脾常不足”。
肝,属木,含生长之机。小孩子,处于生长期,他的肝木之气就很旺的。肝木之气旺,这孩子就容易发脾气。你没发现么?有些小孩子到了一定年龄,忽然变得叛逆、不听话、顶嘴、情绪容易激惹,这些都是肝旺的体现。
肝旺,除了容易体现在情绪上,更容易体现在行为习惯上。这就是好动的由来了。肝藏魂。肝旺,有热,亢奋,魂不安,他闲不住啊,所以好动、多动。
与此同时呢,你发现没有,很多小孩子在脾气不好的同时,吃饭也不好,后天之本脾胃比较差,挑食厌食明显,有的还容易拉肚子。脾主运化啊。上述问题,体现脾虚二字。
脾属土。肝属木。肝气越旺,越容易克伤脾土。脾土越不足,越不能给树木以营养,这样就加剧了肝阴肝血的不足,使得肝气更容易难以控制,加重孩子的肝旺之性。
脾虚肝旺这事儿,就这样形成了,相互影响,不断加剧。
上头医案里这个患者,其实就体现了这个特点。
他的好动、易怒、暴躁,为肝气过旺之象。厌食、挑食、食欲不振,为脾虚之象。脉弦,主肝郁。脉细主脾虚。便稀,乃是脾虚不能运化,尿黄乃是心肝有火,下移小肠。
肝藏魂。肝旺不收,他一定睡不好觉。
所以说,一切都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,这就是脾虚肝旺。
既然如此,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?脾虚了,就健脾。肝旺了,就平肝。这不是很明确吗?你来看看实战中用的方子吧——
党参15克,炒白术15克,茯苓15克,炙甘草3克,朱砂3克(水飞),钩藤15克,藿香梗10克,白僵蚕15克,白蒺藜10克,远志6克,石菖蒲15克。
这个配伍,其实是《医宗金鉴》里头的益脾镇惊散的加减。
其实,《医宗金鉴》是一部非常好的书。我们后人对它的研读不够。这里头,有不少好方子值得挖掘。益脾镇惊散,就是其中之一。这方子,是在四君子汤的基础上,加入钩藤和朱砂。四君子汤,我们都知道,由人参、白术、茯苓、甘草组成,人参常变成党参。它是健脾益气的配伍,可以解决脾虚的问题。朱砂和钩藤呢?能清热平肝,针对肝旺这个问题来设置。所以,这个方子,就有健脾平肝的作用。
在这个基础上,加入藿香梗、白僵蚕、白蒺藜、远志和石菖蒲。前三味药,理气、平肝、熄风,解郁,远志和石菖蒲,开窍、醒神。
就这样,经过此方调理,小孩子脾虚得以补益,肝旺得以抑制,肝风得以化解,他身上的一系列问题,都可以随之化解了。
当然,到这里,只是完成了治疗的一多半。后来采用的小柴胡汤、柴芍六君子汤等,也都是在调和肝脾,思路都是一样的。
读者朋友,我通过上面的解说,目的就是向你说明一件事儿——小儿多动症,脾虚肝旺是不可忽视的病因病机。这涵盖了相当一部分患儿。他们的典型特点,就是脾气大、容易激惹、闲不下来,同时不爱吃饭、拉稀腹泻,甚至挑食厌食,脉弦细,尿黄,便稀,舌苔薄白。这绝不是什么难题,而是中医语境下,小孩子在这个阶段很容易出现的一个普遍现象。所以,在调治的时候,务必按照健脾平肝的思路进行。这是无数前人的经验。
当然了,每个孩子的情况不一,不能说小儿多动症,一定都属于脾虚肝旺。我以前就讲过,有些小孩子属于痰热扰心。因此,对这事儿,务必辨证施治。我建议有此类困扰的家长,应该带孩子看中医,尤其是看中医儿科。应该怎么应对,中医师会有妥善方案的。
好了,关于这个事儿,我就说这么多。文老师的科普文字,没什么太大价值。这不过是利用和你聊天的机会,给你讲讲中医对待某些疾病的思路、思维罢了。